「在人與人之間在線交流這件事上,一切都可以追溯到Randy 和他的BBS。」電腦史學家Jason Scott 這樣悼念剛去世的網際網路先驅Randy Suess。據《紐約時報》,Suess 12 月10 日在芝加哥去世,享年74 歲。世界上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撥號BBS 誕生於1978 年2 月16 日,Suess 就是它的發明者之一。
對於出生在網路時代的人來說,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電子佈告欄系統)是一段蒙滿灰塵的「史前」故事。關於BBS,人們更多談起的往往是論壇(Forum),一種在BBS 基礎上經過多番改良的,不再限於純文字交流的平台。Suess 的離世再一次喚起人們的記憶,他是「網際網路」連接革命的發起者,而這場革命早在1978 年就開始了。
生於暴風雪
1978 年年初,一場罕見的暴風雪襲擊五大湖地區,芝加哥被超過1 公尺的積雪覆蓋。城市停止了運轉,人們暫時不用去工作。終於閒暇下來的IBM 工程師Ward Christensen 打通了Suess 的電話。隨後,這對在家用電腦愛好者俱樂部上相識的好友,開始著手開發他們此前一直在討論的新型訊息交流系統。
他們的想法就是先建造一台中央電腦,然後俱樂部成員可以用各自的電腦撥號接進來,發布通告,交換關於會議、新想法和新項目的訊息。打個比方,這套電腦系統就像是雜貨店牆上供人們張貼傳單的公告板。
據Christensen 的回憶,僅靠二人合作——Christensen 負責編寫軟體,Suess 負責組裝硬體,搭建系統只用了兩週。系統工作的具體流程是,他們在一台名為S-100 的個人電腦中嵌入一個可以透過電話線發送、接收資料的modem(數據機)後,Suess 還將其他硬體和電腦焊接在一起。這些硬體的作用是自動重啟機器,每當有人撥號接入S-100 的時候,機器就會開始載入Christensen 編寫的軟體。
就這樣,CBBS(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上線,世界上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撥號BBS 誕生,後來出現的同類系統都被稱為BBS。
「硬體看起來非常簡陋,看起來像是用鐵絲網和口香糖黏起來的。」Christensen 說。不僅是外觀,它的功能現在看來也十分「簡陋」。由於硬體和連接限制,CBBS 每次只能接待單個撥號者的連結,使用者輪流接入系統,而係統每秒鐘只能傳輸5 個單詞。
在一部描述BBS的緣起、發展和影響的紀錄片 BBS: The Documentary 裡,Christensen的說法也得到佐證。「單從表面上看,早期的BBS似乎非常荒謬。」使用者要進行對話耗時太長。在BBS上玩像西洋棋那樣的電子遊戲更是需要花上好幾天,因為玩家在執行完指令後必須等一兩天,再讓對手接入,並輪流進行。
即便如此,CBBS還是很受歡迎。在系統上線幾個月後,Suess和Christensen在科技雜誌Byte上撰寫文章介紹CBBS,並免費分發BBS軟體的拷貝。即便那時還很少有人家裡配備modem。但在兩年時間裡,已經出現了200-300個比較活躍的BBS,在頂峰時期,北美區留存著超過15萬個BBS。
直到1980 年CBBS 停用,據說它總計處理過超過50 萬次的撥號連線。
為互聯溝通奠基
1984 年,Tom Jennings 開發了Fido 協議(protocol)。Fido 的出現,讓BBS 可以實現跨站交流,也慢慢形成了一個由愛好者自行搭建的通訊網路FidoNet。在FidoNet 上,使用者不再只能向單一佈告欄發布訊息,而是可以一次將消息分發到數百、數千個佈告欄上。
據《連線》報導,1984 年,FidoNet 在全球只有132 個站點(node),到了1995 年,數量已經增加到了35000 個。FidoNet 在CBBS 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後,系統的互聯屬性也得以增強,它被認為是網際網路普及之前使用人數最多的網路系統。
在BBS: The Documentary裡,Jennings描述了他的朋友們剛開始接觸Fido概念時的反應,「有了這個程式,在電腦上撥號,輸入帳戶和密碼,進站瀏覽,然後留言,再過幾個月,你或許能看到別人的回復。」但朋友們都認為這種溝通「太愚蠢了」。
這種「愚蠢」的交流方式,卻彷彿擁有魔力,甚至可以讓部分人沉迷。在當時,如果撥號接入了不在使用者所在地區的BBS,使用者需要按越境電話標準支付每分鐘1 美元的費用。一些BBS 使用者成為了重度使用者,在流連忘返一天下來後,他們就要付上600 美元的電話費。這似乎很難理解,但在紀錄片裡,一些BBS 站長(sysop)描述著他們對這種連接的浪漫想像:他們躺在床上,每當有人發文,電腦上的燈光閃過的時候,他們覺得全世界將要湧進他們的臥室,即便是如此微渺的、慢吞吞的連接。
一位受訪對象甚至笑笑說,「當你跟別人提起『BBS』,如果對方的眼睛裡沒有猛地閃過一道光,那他就不值得我繼續花費時間。」在他看來,BBS儼然已經成為辨識同好的社群符號。
除此之外,BBS更深遠的意義是將更多的普通人連接到了一起。《連線》記者Kim Zetter 寫道,「不像網際網路在剛出現的那樣,只有研究者和軍方能夠使用它,BBS的內核是民粹主義(反精英主義)的,只要是買得起3000到10000美元電腦的人,就能互連。」在這之前,ARPAnet儘管突破100台主機的數量,但仍侷限在國防領域,普通的電腦愛好者很難介入網路世界。因此,CBBS是在當時許多擁有數據機的人唯一能撥入的網路。
從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各地的愛好者以當年那個簡陋的CBBS為藍本,設計自己的BBS,這些形式更豐富的論壇支持RTF訊息,提供即時聊天室和線上遊戲等功能。《紐約時報》的作者Cade Metz 這樣寫道,「這些由普通人們創造的服務,是現在互聯全球的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等社群媒體服務的先驅。」誰能想到最初50萬次的撥號連接衍變成Facebook和YouTube的20多億月活,曾經被Suess安置在地下室的CBBS系統也早就成為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基礎設施般的存在。
-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