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玩具製造大廠樂高(LEGO),針對美國、英國與中國8到12歲的孩童進行了一次調查,在這高達3,000份的樣本數中,近三分之一的小朋友,希望自己長大之後能夠成為「網紅」或「YouTuber」,然而想當教師、醫生甚至太空人的比例,卻是敬陪末座,這代表什麼呢?
以經營網路影音內容謀生的職業,無論稱它為 Vlogger 或 YouTuber,都在近十年來才逐漸興起,但卻已經大幅影響了現代人,甚至是我們的下一代,難道成為網紅除了名氣外,就真的能夠靠製作影片而「發大財」嗎?撇開個人的創意與理念不談,在想要成為網紅之前,或許得先了解「YouTube」平台,本身究竟具備著什麼樣的能耐、限制與特質,才使得它如此受到創作者們歡迎,甚至能夠成為賺取金錢的工具。總歸來說,看完本次的主題學習,即便你並不想成為一名網紅,但至少也能夠對「YouTuber生態系」,有個充實與確切的理解。
最原始的YouTube理念是分享
時光回溯到近15年前,YouTube 剛剛誕生,其平台本身的性質非常簡單,使用者拍攝影片後,上傳到網站中,分享予親朋好友欣賞,沒有廣告、沒有分潤、沒有追蹤清單亦沒有訂閱功能,就如同一個溫馨可愛的「討論區」,當時 YouTube 的唯一宗旨只有「分享」。
隨著時間發展,YouTube 遭到 Google 收購,亦被納入強大搜尋引擎麾下,並逐漸壯大成為「影音社群」,有人開始在 YouTube 上「經營自己」,拍攝影片與廣大網友們「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這群人在當時被稱為「Vlogger 」,雖已有現代網紅的雛形,但依然不是「利益至上」。
名利雙收的Vlogger時代
當 Vlogger 們開始具備名氣之後,不可避免的吸引來許多企業金主的爭相投資,就如同電視廣告中的明星藝人,Vlogger 的身分也從拍影片純粹分享生活樂趣的使用者,轉化成為肩負廣告宣傳任務的「代言者」,至於原本虛無的「人氣」,在商業操作的介入下,則為 Vlogger 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然而,Vlogger 收取廠商費用,利用影片與 YouTube 為產品進行宣傳的「業配行為」,讓 Google 看見了影音平台的無限商機,更為某些人開啟了全新的賺錢模式。不過,也是從這一刻開始,Vlogger 逐漸轉變成現代定義下,利用自身人氣換取金錢的「網紅」或「YouTuber」,他們開始想盡辦法,為企業主想宣傳的產品拍攝影片,「分享」的價值僅剩下增加影片或頻道觸及率,而非純粹與親朋好友之間的互動。
YouTube自己變成廣告主
智慧型手機蓬勃發展後,「看影片」與「錄影片」變得如同吃飯、喝水一般簡單,YouTube 也在 Google 推波助瀾之下,成為了無論 iOS 或 Android 使用者,分享、觀賞影音內容的首要選擇。至此,YouTube 不僅更加堅定了其「影音龍頭」的地位,更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影音廣告平台」。
擁有使用者數量優勢的 YouTube,為了從企業手中得到更高的直接收益,也避免將平台的人氣,只累積在某些 YouTuber 身上,於是開始「處理」許多金主想要投放廣告的需求,利用「分潤機制」讓所有「使用者」都有機會能成為「代言人」。
如何賺取YouTube的錢?
從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可以了解,YouTube 的利潤來自於企業主投放的廣告,那麼一般使用者,要怎麼從 YouTube 手上賺到錢呢?其實仍舊不脫兩個字:廣告。
基本上,絕大多數的 YouTube 影片都帶有廣告,無論在開頭、中間或結尾,處處都能看見 YouTube 所插入的影音廣告,然而,只要有人看到這些廣告,上傳影片的使用者就能因此取得收益,這即是 YouTube 推行的「分潤機制」。
啟用營利功能的基本資格
根據官方說明文章,使用者若要利用影片在 YouTube 上取得收益,首先必須申請加入「YouTube合作夥伴計畫」,並且讓帳戶通過審核,才能於後台開啟眾多營利功能。
至於加入該計畫的基本資格,除了得遵守 YouTube 的營利政策外,具體條件包含過去12個月內,頻道的公開觀看時數超過4,000小時,訂閱人數超過1,000人,並且使用者要具備一個能夠收款的 AdSense 帳戶。
由此可見,官方所設定的營利門檻不算太高,問題在於 YouTube 審核頻道時,會有許多方面的考量,雖然遭到拒絕後30天就可以重新提出申請,而且 YouTube 也會告訴使用者為何申請失敗,但你的頻道能不能為自己與 YouTube 賺錢,仍舊是「官方說了算」。
透過廣告以外的賺錢方法
雖然廣告一直以來都是 YouTube 與 YouTuber 們賺錢的核心,但是過多的廣告會造成消費者厭惡,顯然 YouTube 自己也非常明白這點,於是他們最近開始「借鑑」其他對手的類似功能,想盡辦法創造全新的收益方式。
「頻道會員」是 YouTube 的新功能,它讓一些較有規模的頻道,能夠經由「月費訂閱」方式,讓觀眾直接贊助創作者,成為網紅們的金主。雖然對於 YouTube 而言,「頻道會員」無法造成額外收益,但卻能讓社群根深蒂固在 YouTube 平台上,避免 YouTuber 們集體出走。同理,實況串流中的「超級留言」,俗稱「斗內」功能,也是讓創作者們的直接收益增加,提升平台互動性所導入的新功能。
人氣可以創造收益
具備相當人氣的 YouTuber,其製作的影片通常能夠吸引觀眾點擊,直接造成廣告曝光次數增加,收益自然得到提升。此外,擁有足夠的人氣,也代表企業主可能會提供代言、宣傳產品的機會,讓創作者獲得 YouTube 影片廣告以外的收入。換句話說,「人氣能夠創造收益」稱得上是經營 YouTube 頻道的心法。問題在於,網紅們要如何去衡量自己的人氣呢?
衡量人氣的兩個指標
在 YouTube 上,頻道或創作者是否具備人氣,可以簡單研究兩個指標,一個是頻道本身的「訂閱數」,另一個是單支影片的「觀看數」。
在「觀看數」方面,它直接反映出「這部影片的內容是否吸引人」,而且能夠藉由被欣賞的時長、族群等,推導出觀眾喜歡該影音內容的哪一個部分。相對於「訂閱數」,單支影片的「觀看數」幾乎能與帶來的收益成正比,但卻不是長期「頻道經營」的核心,亦不是量測人氣的最佳方式,因此就有必要探討「訂閱數」的意義。
訂閱數是長久發展關鍵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在許多 YouTuber 人氣排行榜中,「訂閱數」會是個決定每位網紅強、弱,甚至是「地位」的依據呢?這是由於社群平台的特性所導致。單一部影片的觀看數高,可能是它因為跟上時事,或者有著剛好能夠造成「病毒式傳播」的特質,才導致影片變得火紅,但這並不代表創造該部影片的製作者,本身能夠持續產出吸人眼球的內容。
然而,「訂閱數」卻代表著觀眾對於 YouTuber 本身的「認同」,甚至會將他/她尊為「意見領袖」,擁有領導社會輿論的能力。「訂閱數」無法直接換成看得見的「收益」,但它卻代表著某個人在一個族群裡的「權力」,而且還能轉化成每部影片發表後,觀看次數的「基本盤」,對於一個長久經營的頻道而言,「訂閱數」絕對重於每部影片的「觀看數」。
YouTuber界的「黃標問題」
這幾個月來,台灣大多數 YouTuber 都不約而同抱怨起讓自己賺錢的影音平台,而其中最為人所知的關鍵字,即是你可能也有耳聞過的「黃標」。然而,「黃標」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居然把網紅們惹得怨聲載道?
先說結論,「黃標」對 YouTube 影片的影響,即該作品無法透過廣告進行營利,這將造成創作者收入銳減,而且還會被降低曝光量。換句話說,一隻辛辛苦苦拍攝、剪輯完成的影片,很有可能因為 YouTube 認定為「黃標」內容,而導致製作者一毛錢都賺不到,這對於靠影片流量為生,或者試圖用社會輿論衝人氣的 YouTuber 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
「黃標」內容的認定
根據 YouTube 官方說法,如果影片「不適合多數廣告客戶」,那麼該內容旁邊的營利圖示(美元符號),就會從「綠色」轉成「黃色」,這即是俗稱的「黃標」。基本上,所有啟動營利功能的影片,在上傳後會先交由自動化系統,判斷是否屬於「黃標」內容,如創作者有異議,可再提出要求進行人工審查,但最終結果仍是以 YouTube 的判斷為準。
雖然 YouTube 此舉看似霸道,但由於平台與創作者之間屬於「合作夥伴關係」,所以一部影片若要營利,就必須符合「廣告客戶青睞內容規範」。舉凡不當言語、暴力內容、爭議性話題和敏感事件等,都算是企業廣告主「不喜歡」的創作題材,所以 YouTube 限制包含這些內容的作品,用以播送廣告並且營利,就概念上而言算是合情合理。
問題並不在於「黃標」本身
若以促進社會正向發展的角度,YouTube 的「黃標」規定確實讓某些帶有仇恨、歧視的作品,無法接觸更多觀眾,創作者也無法利用這類具有爭議性的內容獲得利益,基本上立意良善。但問題在於,YouTube 的審核機制,其標準不見得能讓所有創作者信服,有時一部看似正向、符合大眾口味的影片,卻會由於 YouTube 使用「廣告主不喜歡」這樣的帝王條款,導致創作者無法營利,這即是惹來 YouTuber 們集體抱怨的關鍵原因。
另一個外界擔憂的問題,在於「黃標」條款可能導致創作者的影片內容變得單調、空虛。總歸來說,「黃標」是否會驅使 YouTube 變成「純粹討好金主」而產出無意義內容的平台,應該是現在就該深切檢討的問題。
關於演算法,你該知道的事
當足夠了解 YouTube 這個平台後,就應該十分明白,要成為一名足夠份量的 YouTuber,不單單得討好觀眾,還得製作廣告金主喜歡的內容,甚至是研究 YouTube 平台本身的搜尋與推薦演算法,藉此增加自己的影片的曝光度。
只要觀眾喜歡,YouTube就喜歡
不過千變萬化的 YouTube 演算法,還是可以找出一條大原則,那就是「觀眾喜歡,YouTube 就喜歡」。換句話說,持續製作大眾青睞的內容,YouTube 就會讓影片接觸到更多觀眾。至於要怎麼知道觀眾喜歡哪些內容呢?多看、多了解那些爆紅的影片或 YouTuber,具備哪些特徵或焦點,再加以分析、研究,並且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算得上是一個辦法。此外,YouTube 後台的分析功能,也能為創作者抓出自己的客群,甚至是開發潛在的觀眾。
以一般人的角度來看YouTube
只要有心在 YouTube 上曝光自己製作的內容,使用者就能取得微薄收益,不但能讓平台持續發展,也可壯大現有社群,達成生生不息的「網紅產業鏈」。但對於一般使用者而言,「商業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 YouTube 利用平台各項功能所投放的廣告,開始變得無所不在。或許你很討厭 YouTube 到處安插的廣告,但不可否認這些曝光是讓影音平台與大批創作者,繼續堅持下去的原動力。
以創作者的角度來看YouTube
或許這麼說有點難聽,但相對於過去著重「分享」的本質,現在的 YouTube 更像是用以「行銷」的工具,想成為網紅或 YouTuber 的人也應該認清楚,無論是直接面對金主或 YouTube,若想「賺錢」,自己終究是得成為「廣告」二字的棋子。
或許,有心的創作者還是能夠單靠影片內容,在傳達理念之下得到一些利益,但這些收入仍舊是 YouTube 分潤機制下的一小部分, 有時甚至少得無法餬口。越仰賴 YouTube 的創作者,就會變得越無法自拔,當網紅要付出的代價,將會隨著時間與平台發展,變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高。
加入T客邦Facebook粉絲團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