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YouTube视频观看量刷单:虚假的观众,真实的流量
数年以后,YouTube仍然在坚持与虚假观看记录作斗争。
Martin Vassilev今年32岁,平日的工作就是提供YouTube视频的虚假观看记录。今年以来,他提供的视频虚假观看次数,已经达到1500万左右。
不过,他并不亲自提供这些虚假观看记录。其网站ythunder.com能够以一种中介的身份,将相关客户与提供观看记录的服务联系起来。所谓观看记录,是由计算机而非人工生成的,包括简单的喜欢与不喜欢观看评论。当某一供应商无法完成自己的订单需求时,Vassilev就会像接线员一样迅速联系另一供应商。
Vassilev曾经在采访中表示:"我可以针对一则视频提供数量无限的观看记录,虽然相关方面一直在努力取缔这种行为,但可以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收效甚微。"
除了谷歌,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YouTube上进行内容搜索。根据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YouTube已经成功超越Facebook和Instagram这类社交巨头成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平台。该网站每天的视频观看量达到数十亿甚至数百亿,能够有效促进全球文化传播、催生更多工作机遇、为各类品牌进行营销宣传以及推动各项政治议程。
就像其他深受虚假帐户和恶意运动影响的社交媒体公司,这些年来YouTube也一直在与虚假观看记录作斗争。
像Vassilev参与其中的这种虚假观看记录生成系统,确实会对YouTube的信用等级和品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操控了在用户看来颇有价值的数字货币。虽然网站表示,这些虚假观看记录只是占了很小一部分,但其实还是会带来较大影响,误导消费者和广告商。在数十则采访、各种销售记录以及虚假观看试用购买交易的例证基础之上,《纽约时报》曾经对这一市场空间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调查,同时还对YouTube检测负面操控行为的能力进行了测试。
虽然刻意夸大视频观看数量是违反YouTube服务协议的,但如果我们用谷歌来搜索购买观看数量等内容,就会看到数百家提供快速且便捷的提高视频观看率服务的网站,可以购买的观看数量从500到500万不等。那些每条观看记录只收取几美分的网站,甚至还会出现在谷歌的广告搜索结果中。
为了测试这些网站,《泰晤士报》的一名记者曾经从九家不同的公司下单购买了数千条虚假观看记录。结果发现,几乎所有购买来的观看记录,都在两个星期的时间内显示在目标视频的简介中了。
而这其中,就有一家名为Devumi.com的网站。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时间中,该公司已经顺利卖出了1.96亿条YouTube视频的虚假观看记录,赚到了超过120万美元的收益。而且,其中有很多观看记录,到现在还是有效存在的。根据一份分析报告显示,从2014年到2017年,大多数虚假观看记录订单,都会在短短数周的时间内完成。当然,如果数量超过100万,那将会稍微久一点。毕竟在短时间内以较低成本提供大量观看记录,通常意味着服务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具体说来,Devumi的客户,包括俄罗斯政府出资成立的新闻媒体"今日俄罗斯(RT)"的一位员工,以及卡塔尔政府出资成立的"半岛电视台英文频道(Al Jazeera English)"的一位员工。另外,还有一家为美国保守派政治团体Americans for Prosperity提供服务的电影制作商,以及《纽约邮报》的负责人。当然,对于这些不光彩的事情,半岛电视台和《纽约邮报》均表示并未授权相关人员购买虚假观看记录,而且也都已经解雇了涉事人员。
除了这些,还会有音乐人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看上去更受欢迎而购买虚假收听记录。因为像尼尔森(Nielsen)这样的市场调研公司,以及Billboard最受欢迎100首歌这样的音乐排行榜,都会将YouTube的收听和观看数量纳入考核范围。
还有些公司会为自己的客户购买虚假观看记录,利用社交媒体带来的潜在推广效果,来吸引更多人观看相关视频。
今年78岁的Judith Oppenheimer就曾经以5000美元的价格,聘请一家公司为自己出版的新书进行推广,希望能够增加新书的销量。在Devumi的帮助之下,她的视频很快便有了超过5.8万次的观看记录。
至于这类网站如何为目标视频增加观看数量,其实是根据各种实时策略而变化的。有时候,是自动化的观看流量增加。也有时候,是出其不意地在用户电脑上投放弹出式视频。不过,YouTube对此表示,自家平台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流程来应对这些虚假流量增加渠道。
YouTube产品管理部门主管Jennifer Flannery O'Connor介绍说:"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全力以赴为这些消极问题寻求积极应对方案。"现阶段,YouTube的监察系统能够持续不断地检测某一视频的活动情况。与此同时,公司还成立了反欺诈团队。该团队会经常主动下单购买虚假观看记录,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网站的运作形式。目前,这一反向监测的系统已经带来了比较好的效果。
可即便如此,YouTube面临的挑战还是非常严峻。根据公司自己的介绍,早在2013年,其网站上的真实访客观看记录,甚至已经与机器生成的虚假观看记录,达到了数量相当的地步。由此,有些员工担心公司的欺诈监测系统会受到影响无法正常运作,便对虚假观看流量进行了倒置分类。
当时,尚在YouTube欺诈和滥用团队工作的Blake Livingston表示:"这个问题本身是非常棘手的,后来网站遭受了一次攻击,公司便采取了一些修复和应对措施,这才有效抑制了视频虚假观看数量的进一步增加。"
数年以后,YouTube仍然在坚持与虚假观看记录作斗争。甚至在连应对2016年美国大选过程中俄罗斯相关方面干预这类虚假信息问题时,也都没有放松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和警惕。
虽然它没有对外披露自己每天拦截的虚假观看记录数量,但也表示公司团队一直在努力将这类虚假记录占视频观看总记录的比例控制在1%以下。不过,如果要从具体数据来看的话,在其每天生成的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的全新视频观看记录中,至少有着数千万的虚假记录。
Livingston表示:"只要YouTube平台一直保持运作,各类视频一直保持播放,那么虚假观看的操控行为就会一直是个问题,毕竟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视频能够受欢迎。"
假观众却带来了真金银
从靠救济金到买房买车,Vassilev只花了短短18个月的时间。到2014年底,他的网站已经成为谷歌搜索YouTube视频观看数量购买的头几条显示结果。平均算来,其网站每天的订单数量大约为150到200,每个月的收入额超过3万美元。上文所说的《泰晤士报》记者,下单购买了2.5万次的观看记录。随后一天,便顺利"收到货"了。
对此,谷歌发言人表示这些出售虚假观看记录的网站,之所以会出现在搜索结果当中,主要还是因为与用户搜索的内容存在相关性。当然,它也坦言确实还有很大改善的空间。未来会在向用户呈现搜索结果的同时,提供一些安全性使用警告。
虽然Vassilev拒绝透露自己的客户有哪些,但还是表示有很多来自公共关系或市场营销公司的订单。
现阶段,他会通过由Sean Tamir负责运作的批发供应商SMMKings.com来完成自家网站上的大多数订单。Tamir今年29岁,会针对每1000条观看记录向Vassilev收取一美元的费用。要知道,每1000条观看记录,Vassilev对外销售的价格是13.99美元。
根据Tamir的介绍,YouTube每年都会对自己的虚假观看记录监测系统进行好几次变更。最近一次发生在今年一月底,但事实上,没过几个星期,其中很多网站就又正常运作了。不少供应商表示,在YouTube系统更新的时候,他们会刻意让自己的观看记录看上去更加正常,并且确保那些记录是来自之前有过真实观看记录的用户。
其中,有一位名为Carlton E. Bynum II的供应者,会专门利用广告来吸引客户。今年,他已经成功赚到了19.1万美元的收益。但与之对应,为了出现在谷歌搜索首页上,他在广告上就花费了10.9万美元。其网站GetLikes.click不仅销售YouTube的观看记录,还销售Instagram和Twitter的粉丝、Facebook的点赞数量以及SoundCloud的播放数量。
虽然谷歌原则上不允许带有"购买YouTube观看记录"这类字样的广告出现在自家网站上,但是Bynum表示其实还有一种代替方法,那就是刻意拼错搜索内容,在第一次广告提交失败之后继续提交。而且,即便谷歌会把那些为购买YouTube观看记录而打的广告移除出去,但过两个星期之后那些广告就又会出现了。
实际上,在销售视频观看记录之前,Bynum自己也是购买者。购买之后他的视频排名,要比竞争对手高出很多。而且,购买观看记录所带来的效应会越来越大,能够通过更多的视频观看数量来帮助自己赚到更多钱。
Vassilev也表示,他曾经同样利用虚假观看记录来推广过自家网站,让大家相信自己所销售的其实是真实的观看记录。
从行业类别来说,Devumi的大多数客户来自音乐行业。因为在音乐行业,这种购买行为是十分常见的,甚至是十分必要的。Billboard副总裁Silvio Pietroluongo表示:"YouTube是音乐消费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音乐潮流的重要指标之一。"
早在2014年,音乐新星Aleem Khalid雇用了宣传推广公司Crowd Surf。但这家公司却在他不知情的状况下,针对自己的三则视频各买入了1万次的观看记录。用他的话说:"我本以为这些社交媒体平台的最大优点就是真实,但现在看来全都是假的。"
一直以来,YouTube的工程师、统计师和数据科学家都在不断优化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但同时,这些问题想要完全解决也越来越难了。在知道有"卧底"记者借购买之名暗中调查之后,这些网站更是纷纷加强了自己的修复能力,放缓了观看记录落实到位的速度。
Measure
Measur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